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联系方式
手机:13122552507
电话:021-5470 1098
传真:021-5470 0961
邮箱:fengdongming@163.com
扫描参观预登记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副标题

线控底盘行业深度报告

发表时间:2023-05-26 10:33

一、政策端、需求端和供给端助力线控底盘加速发展

(一)政策导向明确、终端需求升级和车企内在驱动力提升,线控底盘发 展提速政策端、需求端、供给端共同促进线控底盘发展

其中:(1)政策端:顶层设计推动线控底盘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明确指出要加快研发 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2)需求端:用户对安全、舒适和个性化需求升级,线控底盘可实现更高效的 响应速度和更舒适的消费者体验;(3)供给端:车企具备降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和布局智能驾驶的内在驱动力, 加速布局线控底盘领域。线控底盘作为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两条赛道的交汇点,在新能源加速渗透及智能 化升级趋势下有望同步向上。

1. 政策端:顶层设计推动,线控底盘是实现电动化、智能化的关键

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长期导向政策明显。近年来,政策端对新能源、 智能网联的推动作用凸显,线控底盘受益于长期政策导向,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2018年12月,工信部发布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强 调要加快推动高性能车辆智能驱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电子稳定系统的开发和 产业化,重点突破车辆平台、线控等核心技术。

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提出“三横三纵”的技术架构;倡导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底盘 一体化设计、突破整车轻量化节能技术,强调线控执行系统是智能网联的核心技术。202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研发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 统、智能线控底盘和智能终端等关键部件。

图片

2. 需求端:更安全、更舒适、更个性三重需求引领底盘领域变革

消费者对安全、舒适和个性化需求升级,线控底盘可实现更高效的响应速度和 更舒适的消费者体验。安全:通过线控底盘实现更快速、高效的响应,进一步降低失效概率,通过多重 冗余提高安全等级。舒适:通过线控悬架和动态阻尼控制实现车身的主动控制,实现全场景的智能 驾驶,提供更舒适的驾乘体验;通过底盘域多系统协调,实现更精准的车辆控制,提 升驾乘舒适性。个性化:底盘域智能网联技术为个性化服务赋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 能等数字技术助力汽车底盘转型升级,通过OTA实现个性化、定制化设定等的功能。

3. 供给端:车企具备降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及升级智能驾驶的内在驱动力,加速 布局线控底盘

当前汽车行业处于深刻变革期,其中软硬件解耦是实现智能化的必要条件。车 企推动线控底盘发展,可以实现降低供应商转换成本以及溢价能力提升下的采购成 本,同时可以大幅缩短开发周期和布局智能驾驶。降低总成本:通过底盘域各系统集成,实现模块化甚至一体化的开发,减少零 部件数量,开发的线控底盘能够适配不同车型,有效降低开发总成本。同时软硬件 解耦可以有效助力车企降低采购成本和供应商转换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基于模块化、一体化平台,可以实现开发周期的大幅缩短,提高 更新迭代速度,从而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车型竞争力。布局智能驾驶:底盘系统快速响应、精确执行是智能驾驶级别提升的前提条件, 布局线控底盘有助于车企提升智驾能力。

(二)线控底盘市场空间广阔,其中线控制动先行,线控转向接力

1. 线控底盘发展路径:线控制动先行,线控转向接力

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与智能网联快速发展趋势下,底盘领域正发生深刻变革。基于中长期视角,我们对底盘域的变革趋势作出如下研判:

第一,线控底盘作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两条赛道的交汇点,在新能源汽车 加速渗透及智能化升级趋势下或提速发展。线控底盘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 能够实现更高的能量回收和满足高级别智能驾驶性能要求等特点。线控制动新能源 和智能化的发展高度相关,有望加速向上。

第二,线控制动系统已处于大规模渗透前夜,国产供应商或迎来替代机会。EHB 方案或是未来几年发展的主流:其中Two-box是目前的主流方案,具有冗余的技术优 势;One-box方案集成度更高,具有成本、能量回收(提升续航)的优势。随着智能 驾驶向高级别发展,我们判断EHB Two-box解耦方案、EHB One-box+电子冗余方 案、有冗余的EMB方案或是未来线控制动发展的主流方向。

第三,我们预计随智能驾驶级别的逐步进阶,线控转向(SBW)渗透率有望实 现快速提升。当前电子助力转向(EPS)已经随法规约束基本完成渗透,未来一定时 期内主要是几种技术路径的份额变迁,R-EPS和DP-EPS的份额有望持续增大;同时 随智能驾驶向高级别发展,有冗余的电子助力转向渗透率将逐步提升。线控转向 (SBW)是EPS的升级,占用空间更少,操纵稳定性更佳,主动和被动安全性更高, 能够适应更高等级的智能驾驶需求,线控转向渗透率随智能驾驶升级有望持续提升。

第四,线控底盘系统的高阶升级及大规模应用或率先在运营场景完成,逐步渗 透到非运营场景。智能驾驶系统取代人工能大幅降低商用场景的运营成本,线控底 盘作为智能驾驶的必备有望受益于智能驾驶推广快速发展。智能驾驶技术率先在干 线物流、港口、矿山、智能驾驶出租等商业领域普及已逐渐成为共识,作为高级别智 能驾驶必备的线控底盘技术在特定商用场景的落地有望加速。

图片

2. 线控底盘市场规模测算:千亿规模市场,2022-2030年复合增速预计达22.1%

线控底盘与新能源、智能化高度相关,将随新能源及智能化同步向上,加速渗 透。同时底盘智能化、线控化带来单车价值量的显著提升,线控底盘市场空间广阔。线控底盘市场规模测算包括: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悬架、线控换挡、线控 油门五个部分。基于以下关键假设,我们预计2026年国内线控底盘市场规模为721亿元,2030 年国内线控底盘市场规模为1420元,2022-2030年CAGR预计达22.1%。

关键假设:

(1)中国市场乘用车产量增速:过去十几年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可 支配收入带来乘用车的快速增长,07-11、12-14、15-19年乘用车终端销量年均复合 增速分别为22.6%、14.7%、6.4%(累计销量复合增速),考虑到我国人均可支配收 入有望进一步增长以及乘用车千人保有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我们预计2022- 2030年中国市场乘用车产销量复合增速为2.9%。

(2)线控制动:综合考虑到线控制动的性能优势和不同价格区间内车型对成本 承受能力的差异,我们预计线控制动在EV、PHEV、HEV车型中的渗透率2026年将 为57.3%,2030年将为74.4%(因线控制动与高压混动汽车也高度相关,假设线控制 动渗透率在高压混动车型中与新能源汽车保持一致);预计线控制动在燃油车中的渗 透率2026年将为25.6%,2030年将为37.0%。

(3)线控转向:单车价值量4000元;随智能驾驶进阶,我们预计其2026年的渗 透率为8%,2030年的渗透率为30%。

(4)线控悬架:单车价值量10000元;综合考虑终端需求和不同价格区间成本 承受能力的差异,我们预计其2026年的渗透率为12%,2030年的渗透率为20%。

(5)线控换挡:单车价值量400元;基于其当前的渗透率位置和变化趋势,我 们预计其2026年的渗透率为60%,2030年的渗透率为84%。

(6)线控油门渗透率:单车价值量150元;预计维持目前100%的渗透率。

图片

二、线控制动:渗透率加速提升,多种发展路径并存

综合考虑当前线控制动的发展情况及相关企业对线控制动产品的布局,我们对 线控制动技术变革趋势作出如下研判:

(1)新能源发展和智能驾驶升级将驱动线控制动渗透率加速提升。线控制动与 新能源、智能化高度相关,同步向上,即将迎来高速发展。

(2)高级别智能驾驶要求制动系统具备电子冗余,不能单独依靠机械冗余,否 则要求驾驶员在短时间内接管车辆会陷入责任划分的困境。高级别智能驾驶需具备 电子冗余系统,该系统仍由ECU控制,响应速度快,可靠度高。

(3)制动系统的技术变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推动下,制动系统向线控制动进阶。其中,Twobox方案有较长时间技术积累且具有冗余优势,One-box方案具有降低成本和提升续 航里程的优势。第二阶段:随着智能驾驶向高级别发展,EHB Two-box解耦方案、EHB Onebox+电子冗余方案、有冗余的EMB方案或是未来线控制动发展的主流方向。

(4)国内线控制动供应商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当前国内制动企业陆续推出线控 制动产品并实现在自主车型的搭载,同时考虑当前多种技术路径并存下的机遇,国 产供应商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图片

(一)驱动因素: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及智能驾驶升级提速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智能驾驶升级驱动线控制动加速发展。线控制动解决了 新能源汽车缺乏真空助力源的问题,且能够大幅提高能量回收效率(提升续航);同 时,线控制动响应速度快、能够通过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主动建压实现常规 制动,是高级别智能驾驶的必备条件和提升制动安全的必由之路。

1.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提升,线控制动有望同步实现高增长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加速提升。根据中汽协和中机中心的统计数据,2015年起 新能源渗透率呈现逐年提升态势,2021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口径、批发口径(剔 除出口)、终端口径渗透率同比显著提升:根据中汽协,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331.2万辆,同比增长181.0%;批发口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为15.5%,同比增长9.3pct;根据中机中心,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口径渗透率为14.2%,同比增长 8.3pct。中长期视角下,新能源是汽车行业变革的确定方向。从政策层面看,发展新能 源导向明确;从供给层面看,各家车企的新能源优质供给不断增加,同时车企新能 源规划相继发布;此外,消费者对新能源车需求不断提升。随优质供给车型的不断 增加,我们预计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继续上行。

图片

线控制动相较传统制动在新能源汽车中表现出以下两大优势,随新能源车渗透 率向上成为确定性趋势:

第一,线控制动能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真空源缺失问题。传统液压制动依靠发 动机获得真空助力,纯电动汽车没有装配发动机、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时常启停, 都无法获得稳定的真空源。虽采用电子真空泵(EVP)可解决真空源缺失的问题,但 EVP存在工作稳定性不足、寿命较短、噪音较大、能量回收效率较低等缺点,并非解 决新能源乘用车制动问题的最佳方案。线控制动通过电子助力器取代真空助力直接 建压,可以避免EVP的性能缺陷,有效解决新能源车缺乏真空助力源的问题。

第二,线控制动助力实现协调式回收,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不断提升的能量回 收需求(续航)。传统燃油车依靠摩擦力消耗车辆动能进行制动,将动能转化为热能 耗散,但在“每一公里都珍贵”的新能源汽车中,制动能量回收是提升续航里程的 重要手段。传统液压制动系统踏板位移与制动力传导耦合,踩下制动踏板时,电机 回馈制动与摩擦制动同时作用,只能实现叠加式回收,能量回收效率较低。线控制 动踏板力与制动力解耦,优先电机回馈制动,制动力不够时摩擦制动才介入,可以实现协调式回收,能量回收效率高,有效提升续航里程。

2.智能驾驶升级趋势下,制动系统向线控制动升级趋势明显

乘用车标配L2功能车型渗透率持续提升,智能驾驶升级提速。根据中机中心, 标配L2功能(1V1R)的乘用车2022年3月终端销量渗透率提升至31.9%,同比增长 12.7pct,渗透率加速趋势显著。此外,硬件能力支持L2+功能的车型终端销量渗透率 2022年3月为6.8%,同比增长4.3pct,智能驾驶逐渐向高级别进阶。

图片

随着智能驾驶的逐步进阶,线控制动渗透率有望实现上行,主要是因为线控制 动相较传统制动系统实现了以下两点突破:

第一,线控制动由电子控制单元(ECU)取代驾驶员主动建压,实现常规主动 制动,满足高级别智能驾驶要求。在智能驾驶感知-决策-执行的设计范式中,线控制 动属于执行层部件。高级别智能驾驶要求制动系统可以脱离人力,由ECU控制主动 建压,实现满足制动力、减速度法规要求的常规制动。因而,线控制动是L3级别以 上智能驾驶的必备条件。

第二,线控制动可以大幅缩短响应时间,缩短制动距离。电信号的传递远快于 机械传递,线控制动相较传统的液压制动,响应时间大幅缩短,EHB产品响应时间 可以从常规制动400-600ms缩短到150ms以内,EMB进一步将响应时间缩短到 100ms以内。线控制动的响应速度能够满足智能化趋势下对执行端快速响应的要求, 助力更高级别智能驾驶。

(二)线控制动技术发展路径探讨:EHB Two-box 解耦方案、EHB Onebox+电子冗余方案、有冗余的 EMB 方案并存

线控制动系统根据建压模式可分为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Electro-Hydraulic Brake, EHB)和机械式线控制动系统(Electro-Mechanical Brake, EMB)。EHB是目前主流的线控制动方案。液压线控制动以液压制动为基础,采用综合 制动模块取代传统制动系统中的助力器、压力调节器、防抱死系统(ABS)和电子稳 定系统(ESC)等。通过踏板传感器给电子控制单元(ECU)输入制动信号,ECU 根据踏板传感器信号及车速等信息,对制动电机输出命令使其通过制动液建压,产 生所需制动力。

图片

EHB Two-box:电子助力器与ESC分立,能满足一定条件下的冗余要求;分为 解耦方案和非解耦方案,非解耦方案成本相对低,解耦方案能够实现协调式能量回 收策略。EHB One-box:与EHB Two-box相比,减少了1个ECU与1个制动单元,集成度 更高,成本更低;由于实现了踏板力与制动力的完全解耦,能够实现协调式回收,能 量回收效率更高,可实现约10%-30%的续航里程的增长(根据驾驶工况有所区别, 城市工况下能量回收更高,对续航里程的提升更显著)。同时One-box叠加电子冗余 模块能够满足高级别智能驾驶对冗余的要求,随智能驾驶的升级有望进一步发展。

当前线控制动呈现卖方市场,技术壁垒高。线控制动产品属于新能源和智能汽 车的关键零部件,购买方主要为传统整车厂与新能源车企,产能较为稀缺,短期内 呈现卖方市场。同时,线控制动存在较高技术壁垒,系统研发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 积累,如EHB One-Box方案集成了ESC功能,要求供应商有ESC研发基础,因此线 控制动核心技术的突破较难。

机械式线控制动系统(EMB)完全摒弃了传统液压装置,采用电机直接给刹车 碟施加制动力。EMB包括制动执行机构、电子控制单元、中心控制单元、制动踏板 模拟机构、传感器和电源等主要组成部分。EMB具有响应速度极快、质量轻,集成 度高的优势。但目前其技术成熟度不够高,综合成本较EHB方案较高,对底盘改造 大,短期内难以在乘用车中实现大批量量产装车。

图片

随供应商研发提速和积极布局,EMB或率先在商用车中搭载。EMB国外参与者 主要有Brembo、Bosch、Continental、Mando、Siemens等;国内参与者主要有瀚 德万安、长城旗下的精工底盘等。商用车相较乘用车具有安装空间大、底盘改装难 度较小等方面的优势,我们判断EMB在商用车中的发展或相对较快。根据中国汽车 工程学会《线控制动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25年将实现EMB在商用车中批量 装载,装载率或超10%。当前零部件厂商加快布局EMB产品研发,技术突破在即。21年12月Brembo推出 其首创的全新智能制动系统SENSIFY;Mando在2021年CES展上也发布了EMB线 控制动技术。国内制动厂商中,瀚德万安已推出商用车EMB产品,长城旗下的精工 底盘也已于2021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发布针对乘用车的EMB产品。

(三)线控制动市场空间广阔,国产替代供应商未来可期

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趋势下,与新能源、智能化高度相关的 线控制动有望迎来较快增长,市场空间广阔。(1)价:线控制动产品相较传统的制动产品单车价值量提升显著。线控制动产 品目前的单车价值量约为2000元,较传统制动600-1000元的单车价值量有显著提升。(2)量:随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和智能驾驶的进阶提速,线控制动销量有望实现 快速提升。我们判断未来几年线控制动在新能源中的渗透率仍将高于传统汽车:传 统燃油车能够获取稳定的真空源且能量回收需求较新能源汽车低,因而线控制动系 统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中的渗透率仍将呈现出一定差别。

线控制动渗透率预测如下:综合考虑到线控制动的性能优势和不同价格区间内 车型对成本承受能力的差异,我们预计线控制动在EV、PHEV、HEV车型中的渗透 率2026年将为57.3%,2030年将为74.4%(因线控制动与高压混动汽车也高度相关, 假设线控制动渗透率在高压混动车型中与新能源汽车保持一致);预计线控制动在燃 油车中的渗透率2026年将为25.6%,2030年将为37.0%。

图片

基于以下关键假设,我们预计2026年国内线控制动市场规模为211亿元,2030 年国内线控制动市场规模为359元,2022-2030年CAGR预计达21.7%。关键假设:

(1)中国市场乘用车产量增速:过去十几年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可 支配收入带来乘用车的快速增长,07-11、12-14、15-19年乘用车终端销量年均复合 增速分别为22.6%、14.7%、6.4%(累计销量复合增速),考虑到我国人均可支配收 入有望进一步增长以及我国乘用车千人保有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我们预计2022- 2030年中国市场乘用车产量复合增速为2.9%。

(2)乘用车驱动技术路径变化及预测:在面临法规约束和消费升级的背景下, 混动化、电动化是车企平衡法规与需求下的最优解,我们预计高压混动和纯电动的 市场份额将加速上行。预计2026年EV+PHEV+HEV占比为46%,2030年占比为70%;预计2026年传统燃油车占比为54%,2030年占比为30%。

(3)单车价值量:不考虑年降,线控制动单车价值量中枢为2000元。

(4) 在EV+PHEV+HEV车型中的渗透率:综合考虑到线控制动可以解决新能 源车缺乏真空助力源的问题、能够大幅提高能量回收效率(提升续航),同时具备响 应速度快等优势,基于不同价格区间内车型对成本承受能力的差异,我们预计2026 年其在EV、PHEV、HEV车型中的渗透率将为57.3%,2030年渗透率将为74.4%(因 线控制动与高压混动汽车也高度相关,假设线控制动渗透率在高压混动车型中与新 能源汽车保持一致)

(5) 线控制动在燃油车中的渗透率:考虑到智能驾驶进阶和线控制动可以大 幅提高安全性能,基于不同价格区间内车型对成本承受能力的差异,我们预计2026 年其在燃油车中的渗透率将为25.6%,2030年的渗透率将为37.0%。

三、线控转向:EPS 向高性能发展,SBW 随智能驾驶升级逐步渗透

电子助力转向(EPS)为当前转向系统主流方案,逐步向线控转向(SBW)发 展。综合目前转向系统发展现状及供应商与整车厂对线控转向的布局,我们对制动 系统技术变革作出如下研判:

(1)线控转向系统量价齐升,有望成为新蓝海:线控转向单车价值量超4000元, 带来ASP中枢2000元左右的增长;同时,随智能驾驶级别逐步进阶,线控转向(SBW) 渗透有望加速。

(2)转向系统的技术变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电子助力转向(EPS)已随法规约束基本完成渗透,未来一定时期内 主要是几种技术路径的份额变迁,传动效率更高的高性能R-EPS和DP-EPS渗透率 有望进一步提升。第二阶段:随着智能驾驶向高级别进阶,线控转向(SBW)渗透或将加速。(具 备电子冗余)线控转向、高性能EPS或是未来转向领域发展的主流方向。其中,高级 别智能驾驶要求线控转向具备电子冗余。

(3)随着法规端的开放,线控转向研发、应用或将加速。国标GB 17675-2021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删除了“不得使用全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标志着法规端 开放了线控转向的应用,有助于线控转向的发展。

(4)具有深厚技术积累的生产商有望在转向系统的进阶变革中维持优势地位。转向系统作为汽车核心零部件,安全性能要求较高,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深厚技 术积累的生产商有望在转向系统的进阶变革中维持优势地位。

图片

(一)电动助力转向(EPS):R-EPS、DP-EPS 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转向系统按转向系统能量来源可分为机械转向系统和助力转向系统。机械转向 系统(MS)完全靠驾驶员体力操纵,助力转向系统则借助发动机或电机的动力进行 转向辅助。助力转向系统在机械转向系统基础上加设一套转向助力装置,可分为三 类: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电子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和电动助力 转向系统(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向高性能EPS升级趋势明显。

根据助力电机装配位 置的不同,EPS可以分为转向柱助力式 (C-EPS)、小齿轮助力式(P-EPS)、齿条 助力式(R-EPS)和双小齿轮助力式(DP-EPS)四种。电子助力转向的布置中,电 机越靠近转向器,助力传动效率越高,因而传动效率R-EPS和DP-EPS > P-EPS > C-EPS。传动效率越高,则代表性能表现越好,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以及智能 化、高端化发展的快速发展,转向系统逐步向R-EPS和DP-EPS升级。

其中,新能源汽车由于装载电池后重量大幅提升,对转向助力性能要求提升, 倾向于配套助力效率更高的R-EPS和DP-EPS;同时随着技术成熟及成本下降,REPS和DP-EPS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因此,高性能R-EPS及DP-EPS渗透率有 望进一步提升。

根据智研咨询,2019年中国乘用车EPS渗透率已达到86.5%,电动助力转向系 统(EPS)是目前乘用车转向系统的主流方案。其中,R-EPS和DP-EPS由于助力效 率更高,渗透率逐步提升。根据Marklines,2021年中国乘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 份额较为集中,主要参与者包括博世、耐世特、采埃孚等。

图片

(二)线控转向(SBW):智能驾驶进阶及底盘域升级推动线控转向发展

线控转向系统(SBW)是指取消中间传动轴,方向盘与转向机构之间只通过电 信号传输的车辆转向系统。线控转向动力来源完全由人手以外的动力提供,故又称 为全动力转向。线控转向主要具备以下六点优势:

(1)提高安全性能:线控转向取消了转向柱后,可避免事故中转向柱对驾驶员 的伤害;在驾驶员驾驶模式下,线控转向ECU根据行驶状态能够判断驾驶员操作是 否合理,做出一定的调整,提升驾驶稳定性。

(2)助力底盘一体化发展,降低OEM生产配套成本:目前不同车型装备不同的 转向系统,各车型转向系统无法通用。线控转向由于实现了机械解耦,空间布置灵 活,可以适用不同车型,OEM生产配套成本降低。

(3)助力高级别智能驾驶:线控转向系统取消了传统转向系统的中间轴的机械 连接,可以实现由电子控制单元ECU主动决策执行转向操作;并可在转向过程中保 持方向盘静默,方便驾驶员接管。

(4)实现随速可变转向比:传统转向系统采用机械连接,转向比一般固定,由 齿轮等机械结构决定。线控转向没有机械连接,转向比完全可以靠软件随时调节, 实现随速度变化的传动比变化。

(5)提供更大的车内空间:线控转向取消转向柱后,方向盘下方空间增加,能 够提供更大的腿部空间,提高驾驶位的自由度和进出的方便性。

(6)提供个性化的路感反馈:线控转向没有机械连接,路感来源于模拟器,区 别于过去路感调校好后不可改变的特性,线控转向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路感反馈。

图片

法规端开放线控转向应用,线控转向渗透或将提速。目前,国标GB 17675-2021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删除了“不得使用全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代表着法规端 开放了线控转向的应用,利于线控转向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2年度公布 的《线控转向征求意见稿》指出2030年线控转向将需满足全速域自动驾驶场景应用, 实现一般道路脱手行驶、自动变道、自动跟踪等功能,渗透率达30%。

2021年4月上海车展丰田首发了由丰田与Subaru共同研发的“TOYOTA bZ4X CONCEPT”概念车,搭载线控转向系统;2021年10月,量产版的bZ4X也正式发布, 将于2022年年中上市,可选装线控转向系统。2021年7月,长城汽车公开“智慧线 控底盘”技术方案,线控底盘技术方案中包含线控转向,宣布在2023年正式投入商 用,预计2025年前装渗透率达到40%。目前,各大主流车企加速线控转向布局,线 控转向的量产搭载或将提速。

线控转向技术壁垒高,具有深厚技术积累的生产商有望在转向系统的进阶变革 中维持优势地位。线控转向产品是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存在较高技术壁垒,系统研 发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目前线控转向参与者主要为在转向领域具有深厚技术积累、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国内外转向供应商。

来源:汽车智库

图片

AMEE2023上海国际汽车底盘系统与制造工程技术展览会将于20231122-24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预计将有300家全球优秀供应商展示底盘设计与研发、底盘系统轻量化工艺、智能底盘技术(CTC/CTB/CTP技术)、新能源汽车底盘(电池包/电池壳/电驱动)、底盘电动化(线控制动/转向/滑板底盘)、底盘零部件先进制造工艺(冲压/焊接/机加工/装配/铸造/压铸/涂装/总装)、底盘装配与集成技术、底盘零部件检测与测试、底盘车辆工程与动力学、底盘电子与控制技术、底盘系统零部件(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传动系统/悬架系统/副车架)、自动驾驶与底盘趋势等技术解决方案,展会同期举办12个品牌论坛,将邀请近150位来自整车、底盘系统领域的技术专家、教授、供应商代表等嘉宾出席主题演讲,是不可过错的行业盛会。


上海国际汽车底盘系统与制造工程技术展览会(简称:AMEE)创办于2018年,是全球汽车底盘工程技术领域的旗帜展览会,AMEE为中国汽车底盘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搭建了高质量平台,为促进全球汽车制造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已成为汽车底盘研发、技术、工艺、采购、质量和管理人员每年必参加的重要活动之一。


主办单位:

AEE汽车技术平台

米创博隆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分享到:
上海世博展览馆                   13122552507             fengdongming@163.com
组织机构

AEE汽车工程会议

ACS Asia亚洲汽车底盘系统产业联盟

米创博隆展览(上海)有限公司